近兩個月來,最火最持久的話題,不外乎“雙十一”與《陳情令》。
令人疑惑的是,早在8月《陳情令》便迎來了大結局,按照電視劇的習慣,劇終一個月之后,熱點便會漸漸消散,而《陳情令》卻將熱度延續兩三個月之久,這主要與其全國巡回演唱會密切相關。在一場場演唱會中,主辦方不時爆料、發糖,生生將《陳情令》的熱度再次拔高。不得不說,這一手后期營銷,真是干得漂亮。
(資料圖)
反觀“雙十一”,活動開始前各類商家活動、平臺滿減導致熱搜不斷。而“雙十一”剛過幾天,除了一條“雙十一成交總額”孤零零的掛在熱搜上,其他熱點寥寥無幾。
是否11月11日之后,“雙十一”的營銷就該于此終止呢?學學人家《陳情令》的后期營銷吧,千萬別浪費如此火熱的熱點資源。
為什么要進行事后營銷?
不少企業在做宣傳時,顧頭不顧尾,活動之前為宣傳一擲千金,引發大面積的關注與參與。而活動之后,草草收尾,再無宣傳計劃,讓無數關注者一臉懵。旁觀者評價本次活動時,難免覺得不完整,無結尾。可以說,活動之前有多繁華,活動之后就有多寂寥。甚至給人形成一種十分功利的感覺,錢賺到手了,粉絲就不管了。
從企業自身利益角度來說,一次與自身相關的火熱話題可遇不可求,如果企業對“雙十一”的要求僅限于11月11日當天售賣出一定量的產品,為免要求太低,對資源太浪費。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時間的活動,怎么能只影響一天呢?就算第二日價格上漲,極少人參與購買,但至少可以加深品牌印象,為以后的發展積累人氣。
接下來,更有“雙十二”、“圣誕節”、“元旦”等營銷節點,相信不少企業在這些節日里也會推出大大小小的活動。如果在“雙十一”的余溫中,預告接下來的活動,勢必比單獨宣傳的影響范圍更大。還能通過現有的好形象,提高產品成交率。
如何利用雙十一余溫宣傳?
對商家來說,“雙十一”之后,最好的賣點便是戰績。
首先,戰績體現實力。產品好不好,銷量絕對占據一定的話語權。在“雙十一”結束后,商家通過微博等途徑向大家展示產品銷量,可以襯托出產品受歡迎程度,既刺激潛在用戶,又讓已購買的客戶心情舒暢,認為“買得值”,提高轉介紹的概率。今日在平臺,便有不少企業利用其海量媒體平臺,曬出“雙十一”戰績,精準投放,引來新一波流量。所以,“雙十一”總戰績是一個很好的營銷點。
其次,打造爆款。產品多樣化,是客戶選擇困難癥爆發的原因,想要樣樣占第一不太現實。因此,企業可以選擇一兩類產品作為品牌爆款,在“雙十一”之后著重介紹,通過同行對比或同品牌對比,將其打造成爆款、暢銷款。
再次,塑造口碑。購物之后,必定有消費體驗,若能充分利用顧客的反饋評價,加大與顧客的互動,則能有效延續活動熱度,還能為品牌獲得好口碑。
最后,預告下次活動。在活動后一系列的總結、對比信息中,顧客更容易受到影響。比如猶豫不決沒有搶到的,頗有疑慮沒有下單的,買到不符合心意的,等等,各種原因將刺激他們下次購買的沖動。此時商家推出“雙十二”、“圣誕節”、“元旦”、“周年慶”等活動,更像是雪中送炭。
你是“雙十一”過后的放松派,還是抓住機遇的幸運派?趁著購物熱度還在,趕緊添柴加火,讓“雙十一”再躁一段時間。